科技创新网 我要投稿   登录   注册
科技创新网
 
  物联网您当前位置:首页 > 物联网  
共筑小康梦 新县着新妆
发布时间:2018-12-18 09:00:27  来源:信阳日报

1983年农村学生生活

1983农村外景

1983新县县城

王楼村莲籽种植产业“脱贫花”结出“致富子”本报记者 郭靖 摄

油茶丰收在望王玉新 摄

本报记者 郭靖

冬日,行走在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新县,远山经果林木生机勃勃,近山种植基地热火朝天,山下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映衬出群众多彩新生活。

时光倒退回1983年,这里全然是另一番景象:生活苦——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出门难——地处深山,山高坡陡,农民住的土坯房,出门没有路,是典型的“老、山、边、穷”县。

山水依旧,时空轮转,新县旧貌换新颜。如今,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9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56元,7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8月,新县在全市率先正式退出贫困县。

从为温饱发愁,到摘掉“贫困帽”,新县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扶贫开发史。改革开放40年来,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革命老区新县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奔小康之路,迈进一个新的时代。

解决温饱——破瓶颈、战贫困

大别山,英雄山。“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一直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人们不会忘记,昔日,作为黄麻起义的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5.5万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70年前,这片红土地,也因刘邓首长签批而获新县之名,一个“新”字,意寓着老区人民的新生活、老区干部的新使命、老区发展的新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受自然条件制约和战争创伤的“瓶颈”制约,新县发展一直落后,主要经济指标“三不过一”。“住的土坯房,积水成鱼塘,出门没有路,无钱娶新娘。”这个当地流传了几十年的顺口溜,倾诉着当年群众生活的辛酸。

今年70岁的高锡家老人,是该县陈店乡梅花村村民。他的父亲、爷爷和太爷都参加过革命,高锡家曾任当地的村支部书记,是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产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过去吃了上顿愁下顿,如今每顿都愁怎么吃。”高锡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湖北省修建檀树岗水库,新县陈店乡梅花村地处水库上游,被确定为水库淹没区,部分村民被政府安排搬迁到偏远的深山村,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新县耕地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单一。当地农民基本靠天吃饭,一旦遇灾难,生产难以为继,饿肚子是常态,解决温饱仍是当务之急。

1983年,新县被列入国家连片开发扶贫重点县,国家加大对新县扶贫工作力度,掀起扶贫工作的热潮。据《新县1986年-2008年大事记》记载,1986年初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全国的扶贫工作,同年7月,国家科委副主任郭树言率开发工作团一行38人来新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科技扶贫。次年,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党员争当致富带头人”活动,共办培训班30期,培训1944人,带领群众发展养殖业和葡萄、茶叶、板栗等农业种植,以及草编生产等发展经济。

在新县县档案局收藏的一份手抄资料《只因经济后劲足 灾年仍迈一大步》中记载:1987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下,八里畈只因抓住了“龙头”(茶叶生产),摆活了“龙尾”(五级企业),项目稳固后劲足,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194.46元。仅茶叶一项,全乡人均收入达84元,几乎占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武装”,再到全面推行工业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山区,新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1994年国家组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将扶贫开发工作重心下沉。同年,8月22日,新县省级贫困村扶贫攻坚协调小组成立,县委副书记杨作录任组长,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一起发起扶贫攻坚进攻,为实现脱贫总目标夯实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17.89万贫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到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时,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308户41829人、贫困村73个,贫困发生率达14.9%。

自2014年起,一场精准扶贫攻坚战,在新县红土地上拉开新的“革命”序幕。

精准施策——聚合力、重引领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新县拿出一套精准“作战图”,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2014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县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承诺,“2017年整体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立下“军令状”,签下责任书。

解决“帮扶谁”,建档立卡,精准到村到户。

摸清贫困底数,推行“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严格“初选对象、乡镇审核、县级复审”三步走,坚持扶贫对象核定“六签字”,开展“五清”核查;实施“金色兰台”工程,建立县、乡、村、户严格一致的档卡管理系统。经全国、全省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综合评定,新县数据质量指数达99.99%。

解决“谁来扶”,各界力量不断向贫困村集结。

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49名县处级干部带头开展“昼访夜谈”活动,创新“一户一策一干部、一组一案一平台”精准帮扶机制,提出“产业与增收联结、实绩与实效挂钩、脱贫与小康同步”的脱贫思路;600多名干部、197支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73个贫困村、106个非贫困村和1.2万户贫困户,做到结对帮扶全覆盖。

解决“怎么扶”,资金、项目不断向新县集聚。

在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异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培训、保障救助6大精准脱贫平台;探索实行“五个一点”资金筹措办法,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先后整合涉农资金12.8亿元,争取23个中央、省、市定点帮扶单位投入资金5亿多元,实施项目89个;在金融扶贫模式中,创新“政府+贫困户+龙头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模式,2814户贫困群众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并入股龙头企业参与分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面对山高水恶、底子薄的脱贫摘帽“硬骨头”,该县补短板、促攻坚,把异地扶贫搬迁作为“一号工程”。

78岁的帅家太是新县泗店乡分水岭村人,他家在河南与湖北交界的一个偏僻的山岭上,出门买点油、盐等生活用品,得步行2小时再转乘汽车。2017年8月,帅家太和其他贫困户一起搬进了乡政府在集镇上建的吉祥社区,这个社区与乡中学一墙之隔。“这个房子好,6口人都住得下,出门干什么都方便。”帅家太说,自己有3个孙子,都在这里上学。

这样的安置点,在信阳市新县共有39处。据统计,经过开展村组普查、入户调查、6轮全面摸排,综合考虑群众生产条件、生活习惯和后续发展,2016年、2017年规划搬迁1930户贫困户,总人口7727人。

聚合力,精准扶贫之路越走越宽;重引领,群众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在持续开展“清洁庭院、幸福家园”“幸福大讲堂”等多样化活动中,变“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吴陈河镇王洼村62岁贫困户王大松在结对帮扶中穷不倒志,担起照顾瘫痪大哥、偿还四弟生前债务并抚养年幼侄儿侄女的重担,下决心学技术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我要开足马力自己跑,不能总靠别人推。”

扶出精气神,旧貌换新颜。如今,新县73个贫困村变了新模样,“致富路”修到了家门口,“安全水”送到了群众家,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标准化卫生室建到村旁,农村电网、网络通信、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贫困村“1+7+2”推出指标达到了100%,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美丽乡村绽放幸福之花。

产业为根——亮特色、稳脱贫

稳定脱贫,关键在稳就业,根本在强产业。新县紧紧抓住产业这个根本之策,亮出自身特色,打健康牌、唱山水戏、走转型路、圆小康梦。

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新县,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森林覆盖率76.7%,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以上,是河南省两个国家生态县之一。因地制宜,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新县找到了致富路。

在新县,当选“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和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的熊维政创办的河南羚锐集团有限公司,是人人皆知的明星企业,而这个“明星”就是在国家扶贫中成长起来的。

1988年8月,依托25.8万的扶贫贷款资金,国家科委大别山扶贫开发团与新县箭厂河乡共同筹建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经过多年发展,作坊式小企业已成长为上市公司,通过中药材种植、油茶种植,带动上万人脱贫。仅在新县浒湾乡曹湾村的种植基地,就促使当地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这只是新县培植产业、造血扶贫的一个缩影。立足生态优势,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新县不断壮大“产业树”——与农户签约,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把漫山遍野的山茶林变成“脱贫树”;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主题旅游、全域旅游,用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扶持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将种植和观光、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让老乡就近就业、更好致富。

近年来,该县通过强化政策支持、财政奖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89个“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扶贫示范基地、48家扶贫车间遍地花开。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落实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中,340名贫困群众获得护林员岗位。发展中药材5万亩、茶叶30万亩、油茶26.8万亩……绿色生态产业不断为群众脱贫致富注入新动能。打好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老区新县实现了双赢。

与此同时,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养老养生、教育培训等业态深度融合。目前,3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整体脱贫,84.34%的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各个环节受益,1.1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近8000元,“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不断显现。

脱贫只是新起点,高标准小康才是美好目标。整体摘帽后,新县将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降、投入不减,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质量发展保障高质量脱贫;重点抓好转移就业和产业发展,突出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确保退出无风险、致富可持续、振兴有实践。

当前,新县紧盯教育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以及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出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加强后续发展的意见》《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产业、就业和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新县脱贫攻坚问责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带动脱贫攻坚稳步提升、驰而不息,坚决兑现对党中央和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摘了贫困帽,还得加油干。”迈入新时代,新县儿女众志成城,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又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正文结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科技创新网的稿件,版权均属于科技创新网,未经科技创新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科技创新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hnppxc @126.com
    特别提醒:本网刊发的所有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上一篇:云台山人气爆棚迎来冬游客流高峰
下一篇:全域旅游展新颜 红城绿意惹人爱
  头条推荐
河南焦作:云台山春色美河南焦作:云台山春色美
郑州钓鱼沟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郑州钓鱼沟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
擦亮大美新城生态底色擦亮大美新城生态底色
平顶山34家A级景区将向这些人免平顶山34家A级景区将向这些人免
南阳老界岭720全景导览 感受伏牛南阳老界岭720全景导览 感受伏牛
  智能汽车
勇探山林路漫漫,狂飙前行矫如虎勇探山林路漫漫,狂飙前行矫如虎
“虎啸”一出平四野,锐骐7虎啸重“虎啸”一出平四野,锐骐7虎啸重
中原战贫 小康梦圆丨拂来春风化中原战贫 小康梦圆丨拂来春风化
淅川:炎炎夏日战酷暑 浓浓关怀送淅川:炎炎夏日战酷暑 浓浓关怀送
驻马店:美不胜收稻田画 驻马店:美不胜收稻田画 
新华保险召开寿险与康养业务协同新华保险召开寿险与康养业务协同
荥阳企业多举并措开足马力加盟中荥阳企业多举并措开足马力加盟中
总投资7亿元!信阳新县将建万博城,总投资7亿元!信阳新县将建万博城,
河南一民企现金紧张要拿存货筹资河南一民企现金紧张要拿存货筹资
第25届郑交会开幕 海淘爆款多多 第25届郑交会开幕 海淘爆款多多
  热文排行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舞钢校区开工仪式隆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舞钢校区开工仪式隆重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入选《2021中职教报告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入选《2021中职教报告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
深夜救人火苗中最靓的仔深夜救人火苗中最靓的仔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党组织建设成效排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党组织建设成效排名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保平带队访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保平带队访
“预案式”帮扶确保一个都不少 黄河水利职“预案式”帮扶确保一个都不少 黄河水利职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茶座”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茶座”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机制打造特色就业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机制打造特色就业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合作发展  广告服务  版权说明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电话: 400-0820-315 E-mail: zlbg110@126.com 客服QQ:1849 189 600
科技创新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3
主办单位:河南省豫南人众创空间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2015378号 技术支持:河南科加